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扶桑行腳~唐招提寺的千年歲月

在奈良一天走三處世界遺產,不是故意安排的,是走完後才發現的.

在京都先定三晚住宿,一晚才4600日幣一人2300,進住後發現是一處很完美的地方,離京都車站很近,就在西本願寺旁高級住宅區,原來西方人來京都,都是用這麼便宜的價錢住這麼舒適的地方?
一個房間,五臟俱全,衛浴加廚房.

從京都到奈良搭火車(近鐵奈良線)會先到唐招提寺.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唐招提寺這塊匾額是從西元759年到今天!
上面這兩張照片,是我第一眼見到的唐招提寺.

西元763年,鑒真在唐招提寺坐東朝西,面向中國圓寂。他的弟子們特地製作了大師的生前肖像,現安放在禦影堂中。作為日本國寶,它只在每年6月6日開山忌前後,對外開放大約一週時間,供人瞻仰。

鑑真年表
688年,鑑真在揚州出生。
701年,鑑真14歲出家。
742年,榮睿、普照在揚州見到鑑真(55歲)並提出東渡日本傳授戒律的請求。
743年,第一次、第二次東渡失敗。
744年,第三次、第四次東渡失敗。
748年,第五次渡航失敗漂流到海南島。
750年,鑑真(63歲)失明。
753年,鑑真(66歲)乘坐從唐返回日本的第十次遣唐使船東渡日本。
754年,在東大寺為聖武上皇、孝謙天皇、光明皇后等400多人傳授戒律。
758年,被日本政府授予“大和上”的最高稱號。
759年,鑑真在新田部親王的舊宅興建唐招提寺。
763年5月6日,鑑真和上(76歲)圓寂於唐招提寺。




戒壇

當慈濟的麵,也陷入食品風暴之際,請看看人家是在做什麼大事業?
http://www.toshodaiji.jp/shuri_gaiyou.html

台灣人何其愚痴也?

重現奈良古韻——日本唐招提寺金堂修復之啟示
作者:朱春立
文章出處:《中國社會科學報》
本網發佈時間:2011-1-18 10:21:00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報》第157 期18 版“博物”文章之一。

唐高僧鑑真和尚東渡日本成功之後,曾在東大寺生活並進行宗教活動,五年之後,新田部親王將奈良的舊宅賜予鑑真,從公元759年(日本年號為天平寶字三年)開始,鑑真和尚在這里傳播律宗,於是這所舊宅被稱為“唐律招提”,也就是後來的“唐招提寺”。寺內的金堂是日本的國寶,相當於我們的國家級保護文物。金堂長28米,進深15米,高16米,是一座正面7間、側面4間鋪瓦屋頂的木造建築。 1998年,包括金堂在內的唐招提寺歷史建築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金堂在歷史上曾經歷過四次大修,時間分別在平安、鎌倉、江戶、明治時代。在1995年的阪神地震中,金堂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 1998年唐招提寺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保護金堂的呼聲進一步提高。當時金堂已出現立柱內傾等情況,人們擔心這座古老的建築會在地震中毀於一旦。於是,當年成立了國寶唐招提寺金堂保存修理事業專門委員會,開始對金堂實施了長達兩年的建築調查。其後,基於該調查結果,在奈良縣教育委員會的主導下,組織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從2000年開始了長達十年的金堂平成大修。這次大修是金堂創建以來首次最大規模的修理,雖然稱之為修理,實質上是“解體”和“復原”。

金堂解體之前,首先建造了一個封閉的大工棚,將金堂與外部隔離,待佛像等堂內物品搬出工作完成之後,2001年4月金堂正式開始解體。日本人稱之為“解體調查”,即伴隨著解體的進程,進行原始資料的收集和研究。從這座建築上拆下的每一片瓦、每一根木料,都被精確地編號,進行具體研究,妥善保管。

金堂的屋頂上總共拆下了4萬件瓦,其中平瓦3萬件、圓瓦1萬件。根據2002年8月25日“奈良新聞”的報導,奈良縣文物保存科在這些瓦中發現了11件被認為是飛鳥時代(600—700年)的瓦。這些瓦位於房頂的西側,縱向排成一列,與兩側的其他瓦組合在一起,據說使用的是從百濟傳來的最早的製瓦技術,即在木桶外側塗上製瓦用的泥,待成型之後再將筒狀坯四等分,然後燒製,因而這種瓦的特徵是其斷面呈圓的四分之一形。瓦每片長約41厘米,與奈良時代(710—784年)末期到平安時代(794—1185年)初期的長約34厘米的瓦比較起來,要稍大一些。這種制瓦技術早在奈良中期就已經廢棄,因此專家們判斷,這些瓦很可能燒製於飛鳥時代,在金堂之前曾用於其他建築,8世紀後半期建造金堂時被再次使用。這11塊瓦被認為是金堂建築中最古老的瓦。這一發現也說明瓦曾經比較珍貴,會被反複使用。研究表明,金堂屋頂的瓦中10%為古代(日本史上一般指奈良時代、平安時代)的瓦,其餘分別為各個不同時期的瓦,顯示金堂建築大約每隔百年就會重新鋪設一次屋頂瓦。

在金堂屋脊上方的左右兩側分別有個鴟尾,井上靖著名作品《天平之甍》的命名就是源於這個鴟尾。專家認定,其中西側的一個鴟尾是平安時代的燒造品,東側的一個是鎌倉時代(1180—1333年)的燒造品。由於平安時代的鴟尾已經在金堂的房頂上經歷了1200年的風雨,不宜再繼續使用,於是作為寶物被保存陳列,與另一個鎌倉時代燒造的鴟尾一起,在修復中被新燒製的鴟​​尾取代。人們將新燒製的鴟尾稱為“平成鴟尾”(日本現在的年號為“平成”)。


其後是木造結構的解體,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2003年秋天。金堂建築總共拆下大約2萬件木質材料,即使單純從其後的重新組裝考慮,這些材料的細緻編號和妥善保管都是一項較為複雜的工作。解體過程中,專家們對每一件材料都進行了細緻的觀察和認真的研究,並從中選擇了243件,委託奈良文化財研究所做進一步深入研究。經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確認,其中大約150件可以利用年輪年代法來測定其採伐年代。 2004年,奈良縣教育委員會對外公佈,其中的三根椽子採伐於781年。

儘管採伐年代並不等同於建造年代,但可以推斷建造年代不會在此之前,而是在此之後一個較近的時間。對於金堂創建的具體時間,由於缺乏翔實的資料記載,之前一直存在著不同見解。有人認為金堂建造於寺院設立之初的759年,也就是鑑真在世之時,還有一些人根據建築、佛像的式樣等,認為金堂建造於770—780年、782—805年和810—823年。然而,該測定結果使金堂建造於781年前之說煙消雲散。儘管準確的建造與完成時期尚不明確,但綜合考慮採伐後的木料不可能長期放置以及建築的整體風格、金堂內佛像的樣式等因素,現在一般認為金堂可能完成於延歷(782—805年)前期。

從2004年1月22日至7月14日,奈良縣立橿原考古學研究所接受委託,跟隨金堂解體的進程進行發掘調查。調查中出土了被認為是創建初期石製台基的凝灰岩,其下方有鋪設成列的磚,位於現在台基外側60厘米,表明創建初期的台基規模比現在的要大一圈,高度與現在相仿,而且東西兩側的台階與台基連為一體。從台基內側的填土中出土了凝灰岩的切割碎石,佐證了凝灰岩曾用於創建時的台基石料。根據這些石料推測,金堂建造之初的台基很可能與現在不同,為雙重台基。發掘調查確認了中世(日本歷史上是指鎌倉、室町時代,即1180—1573年)以後金堂的變遷。中世發生了許多次地震,唐招提寺嚴重受損,金堂進行過修理,台基石料也從凝灰岩換為花崗岩。中世、近世、近代金堂台基修理的具體內容和台基的變遷過程以及歷次修理中所作的努力,在發掘調查中逐步浮現出來。

發掘調查過程中還出土了奈良時代的佛像、三彩壺、二彩瓦以及貼有金箔的磚佛。匯集發掘調查成果,有關方面舉辦了“唐招提寺發掘調查成果展”。

在解體的同時,一直伴隨著復原的努力。如何真實再現約1200年前金堂創建之初的輝煌?哪些材料可以繼續使用?對這些材料如何採取“補強”措施?哪些材料需要重新製作?怎樣才能製作出品質上乘的仿古製品?為了加強整體建築的堅固度,抵禦可能出現的較大地震,需要採取哪些科學措施?這些是參與這一工作的專家學者們始終探討的課題。

天平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燒造出使用了1200年的鴟尾?這一話題不僅在專業人士中引起關注,通過媒體的宣傳甚至成為日本整個社會的話題。相關人士為此付出諸多努力,終於燒造出“平成鴟尾”。 “燒造古代的瓦”一時間也成為許多人之間的話題及實踐活動。

金堂的修復工作匯集了日本木造建築以及歷史、藝術等方面的一流專家,使用了現代的最新技術,同時對於能夠使用的古舊材料,都最大限度地在原有位置上被再次利用。

在金堂解體、復原的過程中,日本的電視台、報紙等媒體十分關注,TBS電視台連續製作五集特別節目,在黃金時間段播出。媒體的關注和宣傳不僅使日本社會一度掀起了“奈良時代文化熱”,還使唐招提寺金堂的修復成為一個人人皆知的“事業”,受到廣泛關注。

2009年10月,歷時十載的金堂修復工作終於結束,11月1—3日舉行了盛大的落成慶祝法會,其後開始對外開放。人們從各地湧入唐招提寺,一睹復原後的金堂。細心的參觀者可以在金堂東側屋頂上發現顏色略有不同的舊瓦,還可以從正面的立柱上發現使用高超技術和手段修補過的痕跡。修復後的唐招提寺金堂恢復了當年的風采,散發著天平文化的氣息,同時在人們的視線不及之處,在其“骨子”裡,也被悄悄地註入了現代最新技術。

從解體之前的調查,到解體過程和復原過程中的多領域研究,人們不僅獲得了與金堂相關的許多信息和數據,揭開了歷史上、技術上的一些不解之謎,還使復建後的金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一千多年前建築的精華。 (出處: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朱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