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聖一老和尚過堂開示




我昨天才剛從網上整理貼在pages裡,今天 Bergermann Buan就在問?真是厲害!

聖一老和尚過堂開示

甲戌 年廿八 早堂 
(28-1-1995)

光陰一去就不再來,今年去了就是明年,明年去了再沒有一個明年,就是後年了。所以光陰猶如流水一樣,一去就不復來。我們人命亦復如是,二十歲過了,來世才再有二十歲,今世再沒有二十歲了。三十歲亦復如是,過了三十歲,再想找回三十歲就找不到。所以古人說:「修行用功要靠年少。」年少血氣方剛,最容易上路,所以二十歲到三十歲這十年是黃金時代,黃金都買不到這個好時間。三十歲至四十歲是白銀時代,白銀都沒有那麼好,三十歲至四十歲用功特別相應。所以我本人二十歲至三十歲這個佛學就圓滿了,以後研究的就是多餘了,所以三十歲出來升大座講經。二十歲至三十歲這十年,修禪定、修智慧、求福,在南華寺求福,在外省求慧,禪定未得。後來三十歲至四十歲,住茅篷,辦道場,辦了這個寶林,燃指、坐禪,十年之中都是這箇功用,所以這十年是白銀時代。二十歲至三十歲是黃金時代,所以我們不要辜負光陰,不要辜負你的年齡。三十歲至四十歲是白銀年齡,你不要辜負。五十歲以上就不堪了,五十歲以上血氣漸漸衰弱,用起功來便打折扣。是以,要愛惜光陰,不要說自己年紀還輕,年紀青過了,再沒有年青,年青過了老就來,年紀老過了就年紀死呢!就是這樣,生老病死,所以我們要愛惜光陰。

自從打禪七回來,我耳鳴沒有領導各位用功,後來耳朵稍為好轉,我們就唸《楞嚴咒》,唸了三天,不是打七,打七要七天。唸《楞嚴咒》唸了三天,有什麼好處呢?唸《楞嚴咒》一直唸,你又唸我又唸,你唸不到我都唸到,這樣人家幫忙我們唸到,我們唸不到人家幫我們唸到,自己不需要分別,不需要操心,一心來觀照,觀什麼?不是要你觀《楞嚴咒》,《楞嚴咒》唸熟了不需要觀,你觀《楞嚴咒》,觀得清清楚楚就求到福,慧未曾求到。所以我們唸《楞嚴咒》不需要觀,這麼多人來唸,我們隨口來唸,不需要分別。我們觀什麼?我們觀的是唸《楞嚴咒》的心,大家唸我又唸,不需要分別,唸到爛熟,這個時候,七遍《楞嚴咒》之中,我們一心來觀唸《楞嚴咒》那個心,那個心觀不觀得到呢?說給你們知,觀不到!觀不到就觀到個不可得的心。觀不到,就觀到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不可得的心。所謂文采已彰,等於寫字,在空中寫字,雖然不可得,文采已彰,不是在紙上來寫字,紙上寫字就可得,那張紙寫了不能再寫。在空中寫字,寫了又寫,寫一萬遍一千遍都不會有增有減。空中寫字沒有字嗎?又不是沒有,天龍八部都來擁護空中的字,天龍八部都來供養、來尊重,幢幡寶蓋來恭敬,這就是文采已彰。空中寫字的確無形相,無形相,但空中有字呀!不過我們看上來是無形相,但天龍八部都來擁護。所以我們唸這個《楞嚴咒》,大家唸我又唸,不需要去分別它,我們一心來觀唸《楞嚴咒》的心,觀、觀、觀,觀不到,觀不到都是觀心!從空中寫字,雖然看不到,但是空中仍有字啊!不可以說空中無字,在空中寫字,天龍八部都來擁護這個虛空,如果空中不寫字,天龍八部不會來擁護這個虛空。你在昂平寫字,空中就有天龍八部來擁護。香港不會擁護,因為沒有在香港的虛空寫字。若你在東涌寫字,天龍八部就來東涌擁護這個虛空,因為東涌的虛空這裡有字嘛!他們就來擁護。但九龍沒有字,天龍八部不會擁護。所以,不可得就是功用。因此我們有機會,我們就唸三天《楞嚴咒》,為何不打七呢?因為時間不夠!為何要唸三天呢?時間又不可太短!唸一天又沒有味道,未能夠上路。唸三天,純熟了,你便不需要理會《楞嚴咒》,只要一味觀唸《楞嚴咒》的心,這就是觀心,觀心法門就是參禪,念佛是誰也是它!本來面目也是它!沒有兩個!所以不要辜負光陰,若等到六七十歲,耳又聾、眼又矇、骨又痛,坐禪又不行,念佛又無氣,不堪設想,唯有拜佛,念阿彌陀佛,種種善根。



十二月廿九早堂
(29-1-1995)

在外國地方,想吃都沒得吃,到加拿大湛山寺,早晨那有人煮粥給你吃,只有兩塊麵包,一杯奶茶,那便算數。中國的風俗源遠流長,古人制的規矩,早晨食粥,中午食飯,晚飯小食。佛教戒律或許不吃晚飯,縱許吃都是為病而吃。

光陰很快,我們一年比一年老,現在不是年青人了,變了老年人,四十年前我還年青,四十年後的現在老得這個樣子,走路都駝背。所以,生老病死苦是人生大事,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事情出家?為救眾生生老病死苦,世尊出家後修行,悟道後得涅槃,涅槃是性海,諸佛菩薩共居。諸佛,無量那麼多佛,菩薩,一切菩薩,諸佛菩薩住在什麼地方?諸佛菩薩都住在涅槃,涅槃是樂國,涅槃是性海,好像水流入大海,一切賢聖都流入涅槃性海。所以,世尊悟道之後,便教一切眾生成佛,解脫這個生老病死苦,命名為佛教。其實佛教講修行,釋迦牟尼佛怎樣修我們便怎樣修,第一個條件,法門無量誓願學,學什麼法呢?學戒,戒是無為法,破戒就有為法,破戒就殺生,殺牛殺羊是有為,有為就有相,殺完之後就不殺,未殺以前想著殺,當殺之時好辛苦,這都是有為法。無為法不殺生,不殺生無相,不殺雞鵝鴨是無相,殺雞鵝鴨有相,佛教是無為法。無為法是涅槃的因,涅槃是無為的果,所以想得涅槃的果,就修無為法,第一個條件不殺生。

第二個條件修定。對境心動,被境所轉,這個就有相。被什麼境所轉?被這個財色名食睡的境所轉,這樣就有相。對境心不動便無相,對著境時我心不動,那裡有相呢!一動,便有財色名食睡的相;不動,就沒有財色名食睡的相,這個就是無相,無為法。

第三個法門講智慧,有智慧就不會作業,無智慧的人就作業,作生死的業。達摩祖師說梁武帝沒有智慧,淨智妙然、體智空寂才是智慧,若一直只求他人的福,供養多少僧人、起多少佛廟,那些是有相的,如影隨形,雖有而不實。所以第三要修智慧,有智慧就無煩惱,煩惱作業,無煩惱那裡有作業,無業那裡有果報呢?無業就
無苦,無生死的苦果。

今天是年廿九,眨眼間就過年,過年便多一歲。明天是年三十晚,叢林的規矩有普供,在所有佛、所有菩薩、所有護法神殿前上供,這是南華寺的規矩。明天是普供,普供好忙,可能要一兩個小時,所以今天提前一天誦戒。我們以戒為師,我們之所以受人恭敬禮拜者,皆由有戒律,受了如來的戒,受戒要持戒,持戒要學戒,學得清清淨淨,名為出家人,所以要以戒為師。我們今天上午誦戒,誦比丘比丘尼戒,又誦菩薩戒,大乘戒、小乘戒,菩薩戒、比丘戒。


年三十晚早堂
(30-1-1995)

白子位,土地廟,文殊普賢地藏彌勒,所有的佛位,我們都上供,這名為普供,是依照南華寺的規矩。本來年三十晚在南華寺過年是很熱鬧的,每一個堂口請我們飲茶食餅,庫房一個單位,當家師很客氣,自己出錢買花生糖果請大眾師父食。禪堂維那師一個單位又出錢買糖果,請到禪堂來普茶。常住就請到齋堂來普茶。方丈室大和尚很客氣,又出錢買糖果花生,甚至用麵粉煎一個餅,請大眾食普茶。所以好熱鬧,你又請,我又請,他又請,如果你們未曾見過就覺得好奇怪,同一個常住,為何你又請我又請呢?叢林上有這個規矩,我在南華寺就見到,他們是一個堂口,禪堂是一組,打理坐禪,在年尾就客氣一下。庫房打理飲食,當家副寺也客氣一下。

方丈是一個單位,方丈歸方丈,方丈單位有幾個侍者,有一個衣缽,有好多人在方丈室,所以方丈是一個單位。所以,各處叢林的規矩都不同,看那天童寺裡的彌勒菩薩是坐正位的,方丈坐在對面,因為彌勒菩薩曾經現身坐在方丈的位來過堂,那個僧值師父不知道,以為這個胖和尚太無禮貌,坐了方丈和尚的座位,執著祂的耳朵來拖,誰不知祂的耳朵越拖越長,拖到門口,方丈過來說:「不要嘈,不要嘈,就讓彌勒菩薩坐正位,我坐對面便可。」

所以天童寺過堂食飯,方丈和尚坐對面,正式位置給彌勒菩薩坐。所以,到處的家風都不同,不但到處叢林的家風處處不同,如果處處同,我們就沒得參學,如果處處一樣,我們怎參學呢?一個地方就一即一切,誰不知處處都不同。所以十方世界的佛法都不同,極樂有極樂世界,娑婆有娑婆世界,香積有香積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有祂的世界,阿初佛有祂的世界,每一個世界佛法都不同。所以一切菩薩侍奉諸佛,廣學無量的佛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每一個世界的佛法都不同,所以每一個道場的家風都不同,我們寶林在香港來說,是個小地方,未曾掛鐘板,不稱為叢林,掛了鐘板就知道你是一個叢林,掛了鐘板人家一望鐘板就知道,如果鐘板是直的這個便是曹洞宗,如果是橫的這個便是臨濟宗,如果是八角的這個便是法眼宗,這樣一望就知道。寶林是個小地方,因此無掛鐘板。寶蓮寺就有掛鐘板,是個十方道場。寶林不是十方道場,我們學十方道場,人家來,我們便留單。人家來趕齋,我們便歡迎,一個羅漢一份齋,個個都平等,食到你飽。你是一個出家人,龍天都擁護,施主都供養,所以平等供養。學叢林規矩,如果不平等就不名為叢林,叢林是平等的,一個羅漢一份齋,不是一個羅漢半份齋。絕對不會菩薩一份齋,羅漢半份齋的,菩薩與羅漢都一份齋。因此我們修行人要知道,是十方之一,不是說我一個人就是,我們都是十方之一,不可以離開大眾,所以出家人稱為和合眾,和合眾即大眾和合,而你是其中一個。

今天是今年最後一天,我們向諸佛菩薩上普供,先行報答諸佛菩薩的恩,然後四恩齊報,三有同施。


乙亥年初一早堂
(31-1-1995)

甲戌年屬狗,乙亥年屬豬,世間法我們都要知道。世間法教人行善,教人止惡,教人和氣,國家太平,人民安樂,干戈永息,風調雨順,這是世間法。

出世間法是諸佛菩薩的境界,一即一切,無人無我,皆大歡喜,共成佛道,這是出世間法。

你們跑到山上來過年,在家過年便不同了,在家過年一起床便見到父母,恭喜父母長壽,父母恭喜兒女聽話。在寺廟過年一起床就拜佛、念經、持咒、祝聖、禮祖,這樣境界便不同。不論你在那個地方過年,所謂去舊迎新,舊年的「舊」通通藏起來,今年的「新」通通挖出來。什麼是「新」?樣樣都可以新,從心洞流出來樣樣都是新的。唸一句阿彌陀佛,從那個地方出來呢?從心那處念出來!從那一個心呢?從心洞流出來,那麼這個阿彌陀佛就新鮮熱辣。等於水一樣,水從那個地方流出來呢?從石洞流出來,那些水是新的,流出所有一切水都是新的。所以新年,日日新,時時刻刻都要新,那便要從心性流出來,拜佛又新、念佛又新、誦經又新、待人都是新的,不是舊的,我從心性恭敬你,這樣便是「新」。從心洞流出來,佛法來說不離般若,我們做人都以般若作為前題,般若引導我們走路。有些人說:「都不知道怎樣做呢?」般若在前帶你行、帶你做、帶你出生死、帶你出苦海、帶你到彼岸、帶你來見佛、帶你來聞法、帶你去證果,一一都不離般若的功德。從自性流出來,即是從心洞流出來,從心洞流出來的便新鮮熱辣,就是般若。所以做人要以般若為前題,什麼是般若呢?般若不做則已,一做就對人有利益,對自己有利益,對一切都合得來的,這名為般若。

般若生恭敬,恭敬對自己有好處,一恭敬身心都安樂,對任何一個人都有好處,所以要用恭敬心對人。對佛固然要恭敬,這樣我們便求到福慧,對鬼神恭敬,鬼神亦歡喜。我們的恭敬心,對一切人,不論他是親疏,一用恭敬心來對他,親友亦歡喜,疏友亦歡喜,乃至冤親都歡喜,我們用恭敬心對人,樣樣都合得來的。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以般若為前題,生恭敬心,我們心裡頭的念是很微細的,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就是要我們守著這個心,是儒家思想。道心是很微細的,起心動念都是很微細的,雖然微細,可能會做出一件大事情,大事由微細而來,所以說道心惟微。道心人人都有,有般若便有道心。什麼是道心呢?起一念惡就滅了它,等於將垃圾倒去,這樣多好啊!任何人都喜歡倒垃圾,所以起一念惡就要止了它,起一念善便要增長它,就如用花來供養佛,那多好呢!起一念善就要令它增長,不要懶惰。有些人行善有頭無尾,誦經有頭無尾,念佛有頭無尾,沒有長遠心,這個善便不能增長。我們種一棵木瓜,種了之後要淋水淋肥,如果種了便算數,水又不淋,肥又不淋,木瓜便生得不好,不會大的,皆由你懶惰。所以要有長遠心,長遠心不容易,長遠心是道心,道心長遠。妄心不會長遠的,妄心猶如飄風一樣,一陣子便沒有了;妄心如打雷一樣,一陣子便沒有了;妄心猶如驟雨一樣,一陣子便下
完了。道心是長遠心,你看觀音菩薩的心多長遠,一處有苦一處救,千處有苦千處救,盡虛空遍法界有苦,便盡虛空遍法界來救,未來有苦未來救,觀音菩薩救苦不只是一年兩年,救了百千萬億年,皆由道心行慈悲,若慈悲有道心,慈悲便長遠。我們做什麼都好,有道心便長遠。

今天賀年,我恭喜你們得般若,個個都有智慧,有智慧來觀照自己。起一念善要令它增長,起一念惡要將它消滅,將垃圾快些倒掉。譬如用一朵花來供養佛,時常用花來供養佛,這是善念,這還是凡夫的境界。善又空,惡又空,一念未生以前,證無生法忍,那便是佛的境界。善可以空,行善的時候固然用善念來行,但善念未曾空,若善念空便變了無念,無心道人。惡亦可以空,為何不能夠止惡,止了又有,止了又有呢?皆因惡念未曾空,止來止去都有,若空了,便永遠不會有。善念若空了便無我,無我來行善,這善念便長遠,這便是道心。所以我們一定要觀察自己的心,起一念惡便將它消滅,起一念善要將它保存。善惡兩空便是無心道人,那時便樣樣都無心,無心食飯、無心走路、無心講話、無心拜佛、無心誦經、無心坐禪、無心持《楞嚴咒》。無心持《楞嚴咒》就持而不持,不覺得有持,為何不覺得有持,又自在又不辛苦呢?皆因無心嘛!無心便自在,無心便不覺得辛苦。無心持《楞嚴咒》對自己有利益,對人家又有利益,無心修一切法都能夠自利利他。凡做什麼事情,對自己有益,對人家有益,這些事便不妨做。所以古人講:「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年初二早堂
(1-2-1995)

我們一出家便住叢林,在南華寺住了四年多,羅浮住了一年,玉佛寺住了一年,定慧寺又住了一年,後來在寶蓮寺住了很多年。住叢林過的是大眾生活,僧團的活動,每每沒甚麼好供養,只是食食普茶。
過年,顧名思義就是拜年,拜年即拜一年也,如果只是年初一恭祝你好,這樣便只是拜年初一,不是拜年了。所謂拜年者是恭祝你一年都好,名為拜年。以前拜年會到人家的家中拜年,現在香港人怕麻煩,大家團拜,大眾聚在一起名為團拜。你到我那裡,我到你那裡,到人家府上來拜年,這是拜年,香港人喜歡團拜。寶蓮寺年初一都是團拜,所以寶林寺團拜要改在年初二,寶林寺團拜完還要普佛,普佛後便普茶,佛前又如何呢?佛前上大供。年初一上普供,普同供養,供養諸佛菩薩。諸佛菩薩,一切護法神整年都保佑我們,我們也要一年供養兩次,所以年三十晚普供,諸佛菩薩都供養,年初一又普供,年初二上大供,大供即個個都有份,上供諸佛,中奉諸賢聖,下及六道品,這名為普供。我們今天團拜、食普茶、普供、唸《金剛經》,《金剛經》一定要唸。我們每日都唸《金剛經》,《金剛經》是我們明心見性的法門,五祖曰:「若有人受持讀誦《金剛經》者,即見自心,明自本性,成佛作祖。」《金剛經》要我們離相,我們無始劫以來著了我相,有我便不能見道;又著了人相,說自己是什麼人;又著了眾生相,我是這樣的,我是個眾生,眾生有是有非、有貴有賤、有貧有富、有來有往,這是眾生相;還著了壽者相,一切煩惱習氣不斷,這是壽者相。我們的無明,無始劫以來到現在都是這樣長壽,我們的煩惱,天天年年都不斷,今世有什麼煩惱就帶到來世,前世有什麼煩惱就帶到今世,這是壽者相。有四相又怎能見性呢!怎能夠明心呢!所以時常都要讀誦《金剛經》警惕自己。

其實皈依佛即是皈依覺,自己要覺悟,覺善我們繼續修善,覺惡就止惡,覺生就度眾生,覺則無我,不覺就有我。譬如水中月不會說自己是月,水月自覺。夢不會說自己是發夢,一醒來這個夢沒有了,這是自覺。所以皈依佛者皈依覺也,不論出家人在家人第一個條件都是皈依覺,自皈依覺,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若能夠覺便能夠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若果不覺則迷,盡未來際你都不能發無上心,不會體解大道。因此,無論出家人在家人,什麼事情到來都要覺,不要有煩惱,若覺便沒有煩惱;不要有是非,覺便沒有是非;不要說自己窮,覺便沒有窮;不要說自己富,若覺便不會執著自己富貴。所以第一個條件是皈依覺;第二皈依法便依法修行,不是覺了之後便算數;第三皈依僧,無為妙行,一切功德都做。修六度萬行是名皈依僧,依正法來做是皈依法,時時刻刻都要覺悟,覺則沒有妄想。很多人說妄想多,你迷而不覺當然有妄想,若覺,那裡有妄想呢!要自己覺,不是佛可以代你覺,所以皈依佛,佛者覺也。人人都說皈依佛,但不肯覺,不如皈依覺,皈依覺則時常覺悟過來,若覺悟過來,做什麼事情都會做得好,合情合理,依法來修行。如果不覺,便會背情背理,背道而行,所以皈依佛者覺也。今天的節目是團拜、食普茶、上大供。


年初二普茶
(1-2-1995)

我們今天食普茶,依叢林的規矩,一切都不離佛事,焚香掃地都是佛事,拈花奉水也是佛事。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釋迦牟尼佛訂戒律,要出家人持戒,持戒清淨便了生脫死,證涅槃樂,滿佛的願。普茶是祖師訂下的規矩,叢林上有什麼節目都一定會食普茶,譬如年初一、正月十五、端午節、八月十五、過冬、年三十晚,應時應節叢林食普茶,第一飲茶、第二食花生、第三食胡餅,不離這三樣。因為叢林上澹泊,一個飯頭師不能做太多事情,所以炒些花生,行堂師沖一杯香茶,庫房買幾個胡餅,花生、胡餅、茶三種。香港不同,繁華地區,就地取材,所以又有年糕、又有芋頭、又有蘿蔔糕、又有馬蹄糕、又有油角,香港是個豐富地,所以就地取材都豐富。

什麼是食普茶呢?普茶是有來歷的,昔日趙州老人道風很高,四方八面都來參學,有一天來了一個和尚,趙州老人問他:「大德,你是第一次來還是第二次來?」和尚答:「我第一次來!」趙州老人說:「飲茶去!」這和尚便開悟了。又有另外一個和尚來,趙州老人問他:「曾到此方否?」,和尚答:「曾到!」趙州老人說:「你飲茶去!」這和尚又開悟了。當家師對趙州老人說:「新到的人你請他飲茶去就合理,再來的人你又請他飲茶去,豈不是重覆了?」趙州老人叫一聲:「當家師,飲茶去!」當家師又即時開悟,所以以後就有飲茶這個節目。什麼是胡餅呢?胡餅是出自我們廣東乳源雲門寺文偃禪師,凡是有出家人來參學,他便拿起胡餅,食胡餅,放下隻手,說:「原來是饅頭。」這樣來參學的和尚便開悟。

所以雲門寺文偃禪師請人食胡餅,趙州老人請人食普茶,因此便有普茶胡餅,後來加花生,是什麼道理呢?不離兩條路,我們修行人之所以不能悟道者,第一無明,無明即不明,所以不能悟道,自己的本來面目幾十歲都未曾摸到,皆由無明。第二皆由執著,執著便有我,有我所以不能悟道。一切法從緣生,根本沒有一個我,麵粉可以做饅頭,饅頭沒有我,饅頭是麵粉做的,那裡有一個我呢?麵粉可以做水餃,水餃無我,水餃是麵粉做的,那裡有我呢?麵粉可以做油條,油條又無我,油條是麵粉做的,那裡有我呢?所以萬不能執著有我,有我便不能悟道。因此當我們飲普茶食胡餅食花生的時候,一定要離開執著,離開無明,如果飲茶不知茶味這便是無明,如果茶說自己是茶,這便屬於執著,也不能悟道。

因此,大慧杲禪師拿著一支竹篾講開示:「喚作竹篾即觸,不喚作竹篾即背。」孔子不識字,祖師不會禪。有人問六祖:「黃梅意旨什麼人得?」六祖答:「會佛法的人得!」那人又問:「和尚會佛法否?」六祖答:「我不會佛法!」祖師不會禪。所以,我們一定要離開那兩條路,食花生不知道花生的味道就是無明,知道花生的味道則觸,你就是凡夫。所以孔子不敢說自己識字,免得自己犯觸;六祖不敢說自己會禪,免得犯觸;國王也不敢說自己做國王,只以朕自稱。

若是修行人,行善的人不可以承認自己是善長人翁,一承認便犯觸,一定說:「不敢!」所以人家問六祖:「你是否得了黃梅的衣缽?」六祖答:「不敢!」我們做法師亦復如是,人家稱我們法師,我們如果自己說我是個法師,那便頭上安頭,犯了觸!如果真正的法師,人家問你:「你是不是法師?」答:「不敢!」自己不敢承認自己是法師,因為一切法不能自觸,指不能自觸、眼不能自見、耳不能自聞,這樣便對了。若眼能自見那便是觸、指能自觸那便犯觸、耳能自聞也犯了觸,所以一定要離開那兩條路。如果不知道花生的味道便是無明,如說花生好味道便是執著,花生不講自己是花生,花生說自己是花生便頭上安頭,這名為觸。但花生也不能夠說自己不是花生,如果說不是花生便是無明,如果花生說自己是花生便是執著,所以修行人一定要離開這兩條路。拜佛不要說自己拜佛,免得執著;也不可以不拜佛,免得無明。行善不要說自己行善,免得自己執著;不行善也不對,免得自己無明。

所以修行若能離開那兩條路,你便可以明心見性。因此飲茶去!若果飲茶不知道味道便是無明,飲茶知道味道你便是凡夫,茶不能飲茶嘛!你怎可以講飲茶知道味道!所以古人說:「不觸不背。」不能觸,自己是出家人,自己不能說我出家,說自己出家便觸;又不能說自己不出家,說自己不出家則背,所以離開觸、離開背,離開兩頭便見性成佛。

有人問雲門禪師:「如何是祖?」答:「超佛之談!」胡餅不說自己是胡餅,也不說自己非胡餅,是非兩亡便見性成佛。所以做任何事情不要有觸,不要說自己是善人、自己精進、自己持戒、自己進步、自己用功,這全都犯了觸。又不能不做,如果不念佛、不持戒、不精進、又不坐禪,這便犯了背,所以不觸不背。我們今天食普茶,以這兩個道理供獻給各位,行善即管行善,但不能見有善可行,說自己行善,若見有善可行,這不是真正行善。行善不見有善可行,就不敢說自己行善,免犯觸的過失;又不能不行善,不行善便犯了背的過失。

因此,大慧杲禪師拿著竹篾跑香道:「喚作竹篾即觸。」竹篾不說自己是竹篾,若你說是竹篾便觸;「不喚作竹篾即背。」若你說它是別的東西,你便違背了這竹篾。所以:「喚作竹篾即觸,不喚作竹篾即背,去此二途,道一句來!」悟道的人便能答,未悟的人答不出來,喚作竹篾不對,不喚作竹篾也不對。眼不能自見、耳不能自聞、指不能自觸,所以喚作竹篾即觸,不喚作竹篾即背。

今天普茶,交給你們這個公案,從年初一參到年三十晚,若能將這公案參得破,那便恭喜各位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年初五早
(4-2-1995)

為什麼要年年拜《梁皇寶懺》呢?《梁皇寶懺》不但教人懺悔業障,還有教人發菩提心,菩提心怎樣發呢?懺文解釋得好清楚,用慈悲心來發,發菩提心後就不會再造罪,未發菩提心以前靠不住,縱許布施也不是用菩提心來布施,如果用菩提心來布施,福慧兩足便可以成佛。未發菩提心的人,用貪瞋癡來布施,你問香港的大富翁:「你前世布施今世有錢,你還有貪瞋癡否?」「有!」為何做大富翁還有貪瞋癡呢?因他布施的時候是用貪瞋癡來布施,所以做大富翁的時候都未曾離開貪瞋癡,貪瞋癡不但不離開,現在做大富翁都靠這貪瞋癡,也是貪瞋癡教你布施,所以大富翁都還有貪瞋癡。諸佛菩薩便不同了,諸佛菩薩用菩提心來布施。所以成佛的時候只有菩提心現前,菩提心度自己成佛,菩提心也度他人成佛。所以《梁皇懺》的懺文讀來讀去、讀去讀來都是教我們發菩提心。因此,我們未發菩提心以前都還要拜《梁皇懺》,拜到菩提心一發便畢業了、圓滿了,那便拜也可以,不拜也可以。菩提心一現前自己便懂得修行,所謂「迷時師度,悟時自度。」悟了之後菩提心便會度你,你想作惡菩提心不會讓你作惡,你想著相菩提心不讓你著相,你想懶惰菩提心不讓你懶惰,你想自私為自己,菩提心要你為一切眾生。所以悟時自度,「自」是誰呢?「自」便是菩提心。

為何有《梁皇懺》呢?梁皇即梁武帝,梁武帝有一位夫人名郗氏夫人,為一國之母,所以稱為國母,有些憍慢自恃,將《妙法蓮華經》撕爛,還討厭梁武帝食素。梁武帝不但食素,還過午不食。有一次國母特意請出家人回來供養,想破出家人的齋缽,用狗肉做飽子來供養,誰料誌公禪師一早就知道,叫那些和尚當國母派飽子的時候,將那個飽子放進袖子裡袋起來,拿自己的齋飽出來吃。當國母見到和尚們食飽子時,她還以為和尚吃的是狗肉飽,微笑地走了。誰不知她一造罪,她國母的福即時滅盡,死後變了一條大蟒蛇。做大蟒蛇固然醜陋,還有五百條蟲在鱗殼裡咬她,咬得她很不舒服,她便現身叫梁武帝救她,梁武帝便請教他的師父誌公禪師:「師父,我的夫人不知為何,死了數天便做了大蟒蛇!」誌公禪師答:「你的夫人憍慢,以為自己做一國之母很了不得,做狗肉飽請和尚吃,和尚知道是狗肉,所以沒有吃。另外又撕爛《妙法蓮華經》,所以墮落做大蟒蛇。」梁武帝說:「師父,請救救她,我也捨不得她做大蟒蛇。」梁武帝便請誌公禪師,將三藏十二部經典摘成了懺悔文,然後請五百個和尚在皇宮拜這部《梁皇懺》。在佛殿裡,郗氏夫人便現大蟒蛇身跟隨那些出家人拜懺,她知道那些出家人代她懺悔,她自己也懺悔、自己改過、自己慚愧,回頭是岸。拜完後,她便現天人放光明之身,多謝梁武帝:「主上,多謝你,我現在生天了。」可知道這位國母郗氏夫人做下彌天之罪,她懺悔後罪便滅了,為何懺悔罪會滅呢?造罪由心造,滅罪由心滅,從地而倒從地而起,那個造罪便叫那個滅,不是口造罪、不是手造罪、不是腳造罪,是心造罪,所以叫心懺悔以後不再造罪,以後不再造罪,那麼以前的罪一時消滅,以前的罪是由造罪的心造,造罪的心一旦滅了,以前的罪便一時消滅。所以懺悔是懺悔那個心,心滅罪滅,若果造罪的心不滅,罪便永遠不會滅,便要受果報,不但永遠不會滅而且還會繼續造罪,造罪的心會令他繼續造罪,如造罪的心滅了,以前的罪滅,以後亦不會造罪。因此懺悔要從心懺,罪業懺悔清淨的時候 便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便沒有貪瞋癡,以後拜佛念佛、供養三寶、布施,都是用菩提心布施,不是用貪瞋癡來布施。如果用貪瞋癡來布施,好像香港的大富翁有很多錢,一千萬、二千萬、三千萬,問他們有沒有貪瞋癡?他們依然有貪瞋癡,因為他布施的時候是用貪瞋癡來布施,所以有錢也未曾離開貪瞋癡。以前的貪瞋癡叫他布施,今天做大富翁,現在的貪瞋癡又叫他造罪。所以,不論是那裡的大富翁,十個有八個臨死的時候也不得好死,因為貪瞋癡叫他造罪,福盡罪便來。因此,懺悔要從心來懺,懺到菩提心一發,從今以後永遠都不會再造罪,不但自己不造罪,也能夠勸化一切人不造罪。


年初六早
(5-2-1995)

業障是自己造的,所以要自己懺悔。業障是過去造的,過去的業障會在眼前現出來,果報一來便現了,果報未來,暫時隱藏起來,藏在那裡呢?藏在我們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為含藏識,什麼都藏起來,好的藏起來,所以有好的果報,壞的也藏起來,所以有壞的果報。我們懺悔時要明白,不見他人是非,便見到自己的清淨心。自己造罪的心空了,所造的罪便滅。例如地獄,誰能夠空地獄?造地獄的心空,那麼地獄便空。我們不是滅地獄,怎能滅呢?滅了又造,滅了一個地獄可以造十個地獄。滅者,應滅造地獄的那個心,懺悔亦復如是,我們造罪的心若空,罪便滅了,假若造罪的心不空,罪便永遠不會滅。這個罪說:「是心造我!心若不滅,教我如何滅?」所以罪不肯滅。若造罪的心滅,罪便滅了,這個罪說:「造罪的心已滅了,因此我便滅!」所以,若你不見他人的是非,你便見到自己的清淨心,這個道理很微妙。若你見他人的是非,你便見到他人是非的心,這個是妄心,有妄心那裡能見到自己的清淨心呢?若不見他人的是非,你便沒有了妄心,沒有了妄心便見到自己的清淨心。所以六祖菩薩說,真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非,常見自己過,這便是懺悔,與道即相應。造罪的心空,清淨心便現出來。

寶林拜懺期間人很多,以前的齋堂未曾擴充,現在齋堂擴充了也是剛剛夠住。所以,事情很奇怪,你若再擴大些,也是會剛剛夠住。寶林在鳳凰山,鳳凰山有一個山神,山神歡喜熱鬧,多人來拜佛,山神便歡喜。香港的山是鯉魚山,水深這鯉魚便歡喜,水淺鯉魚便不歡喜。鳳凰山亦復如是,這山神喜歡熱鬧,多些人來拜佛,那麼這個山便興旺起來,山神歡喜山便興旺。寶林以前的齋堂比現時的細三份一,現在的齋堂大了三份一,也是剛剛夠,也是滿的,其實都未夠,有時還要過二堂。

所以,修行固然有正修,還要靠助緣。好像種菜,固然要淋肥,還要靠太陽照曬,沒有太陽照曬,菜是不會茂盛的。我們修行亦復如是,正行是自己用功,還有助行,什麼是助行呢?助行是廣結人緣。好像我們拜懺期間,若見有人來,我們讓位給人,或幫人家找個位置,這便是助行。主僧照顧客僧,我是主人,有客人來我們便讓位置給他,這是助行。《妙法蓮華經》說,有法師講《法華經》,若有人來,讓坐給他人聽《法華經》,將來得轉輪聖王之位、帝釋梵王之位,這便是助行,助行是廣結人緣。做人最要緊是助行,若沒有助行助正行,這正行是不能成功的。助行者,處處為人設想,不是單單為自己,若說:「拜懺自己拜好了,別的人我不管,他人有位也好,沒有位也好!」這是不對的,若不為人設想便沒有了助行,助行對我們有很大利益,種菜都要靠太陽,如果沒有太陽,菜是種不成的。所以修行要靠助行,助行助緣,助緣是很重要的,處處為人設想、處處廣結人緣,這便是修行的助行。


年初八早堂
(7-2-1995)

寶林是個小小的道場,來者不拒,平等供養。有些居士不懂佛門規矩,行堂師父來添菜,他又不出聲,行堂師父以為他吃很多,所以添了很多。其實吃多少便添多少,用筷子來點在碗邊就代表添多少,或用筷子蓋在碗上就代表不要。行堂師父添得多,吃不了便剩了下來,你要知道飯菜都不是自己來的,是要擔來的、車來的,車回來後還要煮,煮完還要添,你吃剩了便損自己的福。我們就怕招呼居士吃飯,吃剩了反而損了居士的福,居士們不懂這個道理。你在家的食物吃剩了只是私人的,一個道場吃剩了的食物是十方施主的,十方施主供養求福,若吃剩了便損了你的福。我們沒機會時常講,帶人來的居士應對新來的居士講,你帶親戚朋友來食齋你便要負責講,吃多少便要多少,吃不下就不要添,不要吃剩,損了你的福。我們也不計較,你吃完後給香油,你的良心想供養些香油,你不給也沒有人問你要,所以最要緊是不要損你的福。

今天拜《梁皇懺》圓滿,又名拜新年懺,十方道場沒有拜新年懺的,南華寺、雲門寺、雲居山、金山寺、高旻寺過年供諸天,諸天一年護法,叢林就請吃一餐齋,表示恭敬,並沒有拜懺。香港的道場處處都拜新年懺,寶林也不例外,拜懺是懺悔舊年一切的業障,今年開始未曾造罪,也未曾求福,求福、造罪是後來的事,舊年要結束,舊年結帳的時候,福覺得少,罪又未曾滅,所以年初一便拜懺,懺悔舊年的業障。今天拜懺圓滿,拜《梁皇懺》諸方道場都是拜七天,寶林不論拜多少天,因為我們不是一個法會,你拜你得、我拜我得、誰拜誰得,不是代你拜的,你自己不拜就不得,你拜懺,自己懺悔你便得,所以不論多少天,大概五六天便圓滿了。

什麼是圓滿呢?月圓光滿,天上的月圓,光明滿,黑暗便消除,這便是圓滿。月圓光滿,太陽月亮有一千個光明,五百照天上,五百照人間,人看到月圓光滿,天也見到月圓光滿,天人便知道現在半個月了,人見到月圓光滿也知道現在半個月了。圓滿,月便圓,光又滿,黑暗便消除。

我們拜懺圓滿了,拜到圓滿便沒有業障,拜到圓滿便沒有欠缺,福慧都具足,福慧圓滿,拜到圓滿則眾生度盡。所以,做什麼事情都講圓滿,樣樣都講圓滿,尤其是做人要做得圓圓滿滿。做人做得圓滿都頗困難,肯定有缺陷的,十隻手指都有長短,但我們盡量做,做人樣樣都求圓滿,樣樣求好,好的就做,做到圓滿;壞的要除,除到盡也稱為圓滿,壞事已圓、壞事已滿,所以拜懺求圓滿。

拜懺期間有些施主供養、供齋,供齋分齋襯單錢,所以每次齋堂分一兩個紅包。你帶一千元供齋,可能替你分了五百元,或三份之一給大眾,財法二施等無差別,你便求到福又求到慧。有時候拜懺,有些人供齋,上供時,主持便拈香,主持不是為自己拈,是為大眾拈,代表大眾拈香,若個個供齋都要拈香便排長龍,待全部人拈完香,主持拜三拜都不夠時間,這便亂了。做什麼都要安寧,亂了便求不到福也求不到慧,供齋的人要知道這點。用什麼心供齋呢?自己想一想!我們應該用戒定慧的心來供齋,我們不是用貪瞋癡來供齋,貪瞋癡供齋將來都有福,不過貪瞋癡會害了你,待你有福的時候你還有貪瞋癡,貪瞋癡會叫你造罪,這樣便苦樂輪迴,人天交互。所以供齋時方丈代你們拈香,不可以人人都拈,方丈拈香是代大眾拈,不是代自己拈,拜的時候代大眾拜三拜,一切都是代大眾做。

今天《梁皇懺》圓滿,有機會要等到明年再拜,今年拜今年的新年懺,明年拜明年的新年懺,去年拜去年的新年懺,其實是你拜你的新年懺,我拜我的新年懺,可不可以代呢?可以!代父母拜,代親戚朋友拜,要你自己去代。若代父母拜,要拜得虔誠些,不可以馬虎,代人拜要雙料、加雙、加料。若只是口說代,不加料,自己都未拜得好,不要說代人拜了。一切的佛事都是諸佛菩薩慈悲,想大眾早日成佛,所以又有拜懺、又有坐禪、又有八關齋戒。你們每一天都受八關齋戒,你們便功德無量,一個八關齋戒的功德,你十年都享不盡,八條的戒一條齋,在家人受出家戒,段日受,你能求到這清淨戒,一日一夜清淨,你的福便不得了,十年都享不盡。不過你要知道,切不要造罪,造一次的罪,十年都受苦。受一日八關齋戒,十年都享福,因小果大,因很小,結果很大,《妙法蓮華經》講因小果大,「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年十五早
(14-2-1995)

光陰過得很快,轉眼間又一年,我們的道業未成,生死未了,如救頭燃,慎勿放逸,不要空過光陰,光陰是給我們修行的,給我們用功的,不是給我們玩耍的。出家人與在家人不同,在家人做在家的事,出家人做出家的事。什麼是出家事呢?夫出家者,息心達本源,解無為法,這是出家的事情。息下心,達自己的本源,解無為法,不是做有為事,有為的事肯定有生死,無為法了生脫死,所以我們修行用功是從無為法用功。

初十六早堂
(15-2-1995)

這個名為地藏法會,為什麼在農曆十六誦《地藏經》呢?十五以前屬於陽,十六以後屬於陰,地藏菩薩是幽冥教主,所以我們十六便誦《地藏經》。為什麼要做地藏法會呢?一方面是施主要求,家家戶戶都有法會,怎麼寶林沒有法會呢?有!有地藏法會。而且寶林這道場,最初安佛是安地藏王菩薩,首先起這個地藏殿,起好之後,鳳凰山頂滾下一舊大石頭,兩舊小石頭,由山頂一直滾下來,滾到寶林的地盤,這個是地藏菩薩的先兆,那天,石頭滾下來後不夠半小時,地藏王菩薩像便運到來。地藏菩薩左右有兩個侍者,一個是道明,一個是文公,所以鳳凰山這個地神便感應,滾下一舊大石,兩舊小石下來。

滾到那個地方呢?就停在寶林右邊菜地的坑那處,不是滾到寶林的房屋,是滾在旁邊的坑那處。因此,寶林以地藏王菩薩為主,寶蓮寺以釋迦牟尼佛為主,寶蓮寺的舊大殿安釋迦牟尼佛,靈隱寺以觀音菩薩為主,以往靈隱寺住一百人,那尊觀音菩薩好靈感的。我在靈隱寺講經講了四年有多,《妙法蓮華經》講了一部,《梵網經》講了一部,《地藏經》都好像講過,總是覺得那尊觀音菩薩好感應、好靈的。所以每一個道場都有個主,寶林以地藏為主,寶蓮以釋迦為主,靈隱寺以觀音菩薩為主,其餘的道場都有主。

我們今天上午誦一部《地藏經》,是地藏法會。有些人想籍這地藏法會超度先人,做一份都好簡單,你超度那個都可以,地藏菩薩幫你超度,出家人幫你誦經,每一份都是六十元,已包括整年的法會,這樣名為地藏法會。這樣是恆順世情,人家有法會我們也有,簡簡單單,六十元一年。

我年紀老了,牙齒不太好,吃東西略為吃軟一點的,本來菜頭很好吃,要煮軟一些,菜頭煮軟了便很好吃,有時候菜頭不是臨急臨忙煮的,隔夜煮到軟然後早上再煮就好吃。

今天大眾發心念《地藏經》,要跟地藏王菩薩學,捨己為人,先度眾生,最後自己成佛。



正月十七早堂
(16-2-1995)

今天是十七,昨天唸完《地藏經》,今日我要出門兩天,二十便回來,為什麼事情呢?可以稱為公事,十方道場的事稱為公事,也可以稱為私事,報答昔日一宿之恩。

回憶一九五八年,我離開了虛雲老和尚便去朝四大名山,到處見到我都告訴我不要出聲,講話都不能講,不要說掛單了,處處都不接受掛單。後來到了五台山廣濟茅篷碧山寺住了十天,那十天都是遊山,五個台都遊過,龍洞也遊過,文殊師利菩薩真的很感應,多多少少指示一下做人的前途。做人的前途我們不知道,為何不知道呢?皆因迷了,怎會知道呢!小孩子若迷了,父母在那兒都不清楚,小孩子一歲兩歲不見了父母,若悟便知道,父母一定在,只因你迷了所以不知道是誰。菩薩很慈悲,指示我們做人的前途,我們迷了自己的前途,菩薩知道我們的前途,指點我們的前途,我們很感激文殊師利菩薩。

離開五台山,便去朝終南山,整個西安城市有幾座佛堂,但不接受掛單。到了臥龍寺,常住留我們住一晚,我們過了一晚之後一早便去朝終南山,回來後立刻乘火車去朝峨嵋。我們能夠住得一宿,又吃一頓飯,那個時候留你吃一餐飯是很大面子的事情,因為人人都沒有得吃,請你吃一餐飯他們便要減衣縮食來招呼你。處處都不留單,怕麻煩,臥龍寺不怕麻煩,招呼我們住一晚,所以臥龍寺對我們有一宿之恩,因此我這次去臥龍寺,為何事情去呢?因為臥龍寺起禪堂,起禪堂不單止金錢那麼簡單,禪堂要另外再起,位置要看看,座向要研究一下,高低也要斟酌一下,起得高離開了地氣,起得低又濕,所以不能高又不能低。一勞永逸,現在若不研究,將來起錯了便永遠悔恨,屋起錯了便不能再更改,屋不是紙造的,紙的可以移正,屋是石頭造的。這次去時間不多,只不過兩天便回來。現在是冬天,春天的時候樣樣都發,去年的事今年便全發出來,所以春天有一種病名叫春瘟之病,春瘟之病不是今年之病,去年的病積下來今年便發出來。春天還有一種病,吃滯的病,因為新年初很多東西吃,拼命吃會吃病,便要看醫生。所以戒律叫我們節量食,不要過份食,節量食便不會滯。去年的病今年發出來是春瘟病,治春瘟病很簡單,『麻杏石甘湯』四味藥便醫治好。所以大家要知道氣候,我們做人做得老、年紀大,氣候要知道一點,要調和自己,懂得調和自己身體便懂得用功。什麼叫做用功?不快不慢,不勤不惰,呼吸不粗不細,血氣又不急不緩,合乎中道便好。修行亦復如是,身體亦復如是,只不過調和兩個字。

今天下午我會到香港,明日一早便坐飛機到西安,過兩天便回來。



正月廿五早
(24-2-1995)

為何時常要到臥龍寺呢?在一九五八年我們去朝四大名山,處處都掛不到單,到西安臥龍寺住了一宿,一宿是不會忘記的。

古人道一宿恩,一宿的恩情很大,而且臥龍寺是十方道場,所有西北的出家人除非不到長安,到長安便住在臥龍寺。臥龍寺年年都打禪七,舊年打了十個七,有八十人坐禪。臥龍寺是十方道場,十方道場我們都有份,但我們也有責任,臥龍寺需要辦事情的時候,我們要幫忙做。我們做人不一定只做自己的事,要做別人的事,不只是幫忙自己,要幫忙別人,所以成佛都要自度度他,這是行菩薩道。因此,這一宿之恩今天都不會忘記。昔日的臥龍寺與今天的臥龍寺又不同,昔日的臥龍寺未受到破壞,數年後文化大革命時便破壞了,山門變了垃圾堆。這次要將山門重興起來,恢復舊狀,雖然是恢復舊狀,未必一定與舊時相同,但總是翻舊重新,是另一個臥龍。過去的臥龍,現在的臥龍,說它是一,過去現在不同;說它是二,不是離開現在的臥龍有過去的臥龍,過去的臥龍就是今天的臥龍,所以不能說一,也不能說二。

事情辦完後便回來,做什麼事情都好,有始有終,任何一件事情有始就有終,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要做得好,有始有終未必一定好,好的時候盡自己的心力來做。你看看有始有終的事情一定成功,但是好就有差別,須陀洹果不及斯陀含果,斯陀含果不及阿那含果,阿那含果不及阿羅漢果,阿羅漢果不及辟支佛果,須陀洹、斯陀含等都是有始有終,但是好都有淺深。是以,我們做事情第一個條件一定有始有終,第二做人要求好,你又有始有終,我又有始有終,但我的好不及你的好。

今天我又要出門了,到寶蓮寺打禪七。我過去在寶蓮寺當方丈住了七年有多,未當方丈以前在寶蓮寺曾掛單,掛單時當過維那、當過僧值,時間不是很長,總是有職銜。這次寶蓮寺打禪七義務上也要參加,希望這禪七圓滿,有始有終。打得好,不敢講,好還好,圓滿還圓滿。打得圓滿便有始有終,打得好不好,要看大眾的因緣、看各人的道心、看各人的善根,才能講個好字,做到圓滿是有始有終。

今天本人到寶蓮寺打禪七,寶林常住我們也要關懷。大眾不要辜負每一天,古人一宿覺,一宿便覺悟,永嘉禪師一宿覺有《證道歌》,所以我們一天的光陰不要空過,要把握,不要理會明天,今天要做得好,悟道剎那間,不是一宿,一剎那間便悟道。所以,我們不要辜負光陰,更加不要辜負這個身體,這個身體代我們坐禪、代我們拜佛、代我們持咒、代我們迎賓接客,成就很多功德,是我們的一個代勞,代我們做很多功德,所以這個身體要好好保重。

古人都愛惜這身體、保重這身體,身體代我們做很多功德。身體也會造業,但我們不要他造業,要他做功德,他做功德不是給了這身體,身體將來變成骨頭,拜佛的功德骨頭不會要,歸了你自己;坐禪的功德骨頭不會要,也歸了自己;持咒誦經的功德全部都歸你,由這個身體持咒誦經,功德都歸回自己,所以我們要報恩,報這身體的恩德。

二月初一早堂
(1-3-1995)

出家人生死事大,生死是件大事,大事未明,如喪考妣。禪宗一法是了生死的,了生死是開生死的頭,生死的頭是無生、無滅、無生死。如果生死無,佛亦無,有生死所以有佛出世,若無生死,佛亦不出世。根本,佛是無生死的,佛出世就是為了我們凡夫的生死。禪宗一法是看話頭,其實是看一切話的頭,話頭無生無滅,話尾有生有滅。看話頭日子久就看到,起初看不到,看話頭要從話尾下手,如果看得到話尾便能看到話頭,話尾是生滅法,你以為有生滅,你不要給他騙了,話尾是無生滅的,你看的時候求那個生相是不可得,求滅相也是不可得。話尾無生滅,你不看便覺得有生滅,給它騙了你,它生令你生,它滅令你滅,若果仔細來看它,話尾那裡有生滅呢!無生滅便是話頭,話尾即是話頭。所以,講來講去都是靠個『看』字,不是看別人,不見他人非,但自卻非心,長伸兩腳臥。我們修行要自己明白自己,不是明白別人,如果是明白別人,那別人便不用修行,你代他修便行了,修行是明白自己,全副精神來觀照自己。有些利根,七天便觀到;有些鈍根,三年觀到。生即無生,滅即無滅,這便是話頭。如果覺得有生滅,即是未觀到話頭。觀到無生無滅當然是好,觀到生滅也是好,覺得有生它又不生,覺得有滅它又不滅,你若觀到生滅法也算好,更莫說觀到無生無滅。凡夫就是不知道有生不知道有滅,以為有生以為有滅,所以給這個生滅妄想騙了我們,隨這個生滅妄想造罪,因此便有生死。所以,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就是一個『照』字,五蘊不照它它不空,騙了我們,如果照見五蘊,五蘊空了,便度一切苦厄。五蘊本來是空的,它不會騙我們,所謂:「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佛教講一個『悟』字,要醒悟過來,不要給一切諸法騙了我們,諸法無生,我們見有生;諸法無滅,我們見有滅,其實不是諸法騙我們,是我們自己騙自己。所以,一切煩惱皆由自取,一切業皆由自作,一切生死皆由空受,空受生死,那一個真受生死呢!若真受生死,死了便不能生,生了便不能死,我們受生死要「空」受生死。所謂佛者覺也,時常要覺悟,未覺以前要照,回光返照,照久了便覺悟過來,生本無生,滅本無滅,照顧不生不滅的那個話頭,生死便了。禪宗大德臨死的時候,無生無死那便解脫了,生的時候無生便解脫。所以禪宗大德根本生即無生,死即無死,便得大解脫。生滅即煩惱,無生滅即菩提,所以禪宗大德說,煩惱即菩提。我們做一個比丘或是比丘尼,不要辜負自己,古人有一句話:「三塗地獄都未為苦」,三塗苦未算苦、地獄苦未算苦,袈裟下失人身最為苦。披了袈裟本來就解脫,以人身來修行可得大解脫,若披袈裟但人身不修行最虧本,人家不披袈裟造罪這不算苦,我們披了袈裟造罪失人身就最苦。所以,我們時常都記著古人一句話:「三塗地獄未為苦,袈裟下失人身最是苦」。


二月初四早
(4-3-1995)

在寶林二月三月,是各人下種的時候,種蕃薯、種芋頭、種大薯、種薑。種薑要在乾地種,濕地種西洋菜,種薑不用淋水,種了以後淋些火灰便可,種木瓜也不要淋水,種大薯及芋頭也不用常淋水,若鬆的土地便應該種大薯,若實又乾爽的土地便應該種木瓜。以前智莊負責種菜,種了很多絲瓜及青瓜,吃都吃不了,他懂得種,絲瓜要搭棚,青瓜又要搭棚,懂得種便有很大收穫,種了以後供養諸佛菩薩、供養眾僧,自己便求到福。叢林上不離修福及修智慧,福慧雙修。叢林上,如寶林以無事為興盛,我們沒太多遊客,沒太多香客,也沒太多佛事。無事者無世間的閒事,閒事是世間人做的,世間人求財。出家人不做閒事,我們天天誦經是自己得的,《金剛經》是自己得,一個月唸一部《地藏經》也是自己得。雖然是地藏法會,七份功德,你自己得了六份,也是自己得。早晚上殿,那兩碗飯你可以消受了,所以早晚殿是我們的飯碗,叢林上是這樣講的。我們晚上坐禪也是自己得。所以,叢林上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人以澹泊為究竟,五欲六塵都澹泊。六塵大家都知道,色聲香味觸法,少接觸便澹泊,什麼是五欲?色聲香味觸,五欲減少些,不要太濃厚,這人便有智慧。若濃厚便一味講享受,損了自己的福,又損了自己的慧,所謂:「澹泊以明志」,明志即是明心。若果五欲不澹泊,一味講享受,色聲香味觸,很容易濃厚了,這樣六根便不利,怎可以明心呢!所以澹泊以明志,明志而致遠,如果明志,遠遠的事情都知道,明志即明心也,志即是心,心一明,遠遠的事情都知道。所以,我們出家人一定要澹泊,因此古人說要:『三不足』,食不足、睡不足、穿不足。現在香港這地方,穿的問題頗麻煩,施主又供養鞋、又供養襪、又供養帽、又供養毛衣,穿也穿不了,我們也沒辦法,這是施主供養的,不是自己求,若是自己求的便是濃厚,施主供養便難講了。所以,修行以澹泊為明志,如果物又沒有、錢又沒有,頂好!錢沒有便無罣礙,物沒有便沒有麻煩,多一件物便多一個妄想、多一個保存,又要洗又要曬,多了些麻煩。所以,叢林上以無事為興盛,沒有世俗之事、沒有五欲六塵之事,澹泊而修行,這名為興盛。

好像我們這裡的南瓜,吃完後剩下的筴用來種,大薯吃完後,切一兩件做種用來種,大的芋頭用來吃,小的芋頭用來種,這些是很容易種的,種了之後一年都有收穫。希望各位多種些大薯,大薯很有營養,南瓜也有營養。醫學上來說南瓜含糖份,煮時不用加糖,南瓜本身有糖,南瓜的皮也可以食,用豆豉煮很好吃。種南瓜可種在偏僻的地方任由它生長,不太需要鋤地。種西洋菜更好,種在濕濕的地方,一年都有收穫。西洋菜用來煮粥很好吃,用來煲湯可清熱,我們人人火氣這麼猛,常煮西洋菜吃,人人的心不熱,便是清涼的世界。



二月初六早堂 
(6-3-1995)

南華寺過年的時候,出家人固然忙,在家更忙。在家人沒什麼好供養,拿些油來點燈還願,去年許諾十斤油便還十斤油,去年許諾五斤油便還五斤油。在家人除了拿油來供養以外,我不見他們拿米來供養,有些就拿爆竹來供養,拿爆竹來燒,燒爆竹的時候他的心高興,心想我供養六祖,其實不是供養六祖而是供養他自己的心。

小孩子、老人家都喜歡燒爆竹,燒完後一堆紅色,爆竹紙是紅色的,積起來有兩三寸高。在那個地方燒呢?以前在六祖菩薩面前燒,後來出家人不允許,他們便跑到天王殿外有一個放生池,放生池旁邊有一個相士有一個土地,就在土地廟前燒。

我在南華寺曾經當副寺,外出收租,有一位土人來見我,他說:「大師、大師,你的衣裳給一點我吧!」我說:「為何呢?」他答:「我的小孩子才一歲,不知道能否養得大,我想託你們出家人的福。」我說:「我的衣裳都不太夠,我有一件破內衣,也是布衫。」我給了他一件破衣裳,他很歡喜地回去,翌日他用糯米粉炸了些油角來供養,我說:「不能只供養我,要供養大眾。」便拿到齋堂分派。他還說:「師父,這小孩子契你好了!」我說:「皈依三寶好了。」便隨便替他改個名字。那些土人不相信和尚,但相信六祖,相信六祖便與六祖結了緣,將來一定會做六祖的弟子。六祖不只是一次在南華寺,可能將來彌勒菩薩下生的時候,歷代祖師出世,南華寺又是六祖的道場,因為有緣,有緣便再來。土人很相信六祖,日本人來的時候,常住都沒有人敢收租,叫我去收租,我想,日本人來,無皇無法,他們不給我也沒奈何,所以我帶同年紀輕的和尚一起去,我說:「我來收租。」他們問:「收什麼租?」我說:「你耕六祖菩薩的田,六祖菩薩保佑你,所以你要交租。」他們說:「交,是要交的!但今年時勢不好,我交一半吧!」我說:「交一半也好!」他們又說:「我留一半明年交罷!」我說:「不要留到明年了,不如你給我五十斤穀。」

那我便拿了二百五十斤穀回來。他們不恭敬和尚,若你說耕和尚的田,他便會說你霸了他的田,我唯有說他們耕六祖的田,六祖菩薩加庇,他們會說是六祖菩薩加庇,處於亂世,誰也加庇不了,六祖菩薩能加庇。我們將穀收回來便不用吃粥了,未收回來之前,大眾都沒有飯吃,一天吃兩餐粥,過午不食。收了以後,我們有幾百擔穀,一粥一飯,下午食飯。那些土人不恭敬和尚,因為過去的和尚與他們爭田爭地,但他們恭敬六祖。

今天是初六,過兩天是初八,我們想一想,過去六祖的誕辰你們未曾在場,眼又不曾看見,耳又未曾聽到,所以我將南華寺講一下,讓你們眼又見到,耳又聽到。南華寺那條水向西流,水向西流歷代都出和尚,水向東流出在家人,昂平那條水都是向西流,所以以前昂平有很多和尚。東涌的水是水潮,不是西流的。



二月初八早
(8-3-1995)

年紀輕的人十九歲出家,五年參學,拜訪善知識,出家以後便去參學,參什麼?學什麼?這個名相我們要清楚。參者參禪,不明白便要參;學者學教,學教是學名相,例如真如、佛性、涅槃、菩提,這是名相,我們要學。釋迦牟尼佛五年參學,六年苦行,參學摸到那條路便苦行,若摸不到,一年苦行都苦不來,如果摸到那條路,六年苦行都不覺得苦。世尊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麥,不覺得苦,鳥在世尊的頭頂做了一個巢生小鳥,世尊也不動;草從腿處穿出來,世尊也不動。六年苦行皆因世尊摸到那條路,所以修行第一要摸到那條路,摸到那條路所以五年參學,摸到那條路以後便修六年苦行,三十歲便成等正覺。三十歲成等正覺的時候用了七天時間,表示用什麼功都以七天為期,七天肯定會成功,如果一個七不成功,第二個七會成功;第二個七不成功,第三個七會成功。譬如我們超度父母,一個七誦經不行便第二個七,第二個七不行便第三個七,必定有成功的一天。七天是一個盡數,七天盡了便再來,所以世尊悟道的時候是七天悟道。世尊出家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求道,求道有何用呢?大家要明白這個『道』字,人人都想得道,得道便可救眾生的生老病死苦,為生老病死苦而求道,有道便能了生脫死,若無道便生死無有了期,所以我們求道一定要明白這個道有什麼用。有些人一味說:「我求道,我求道。」要他利益人他不肯利益人,那這個道是什麼道呢!那你這個道不是利人的道,不是利人的道不稱為道,利人的道才稱為道。所以沒有道心便求不到道,沒有利人的心便是沒有道心,沒有道心便求不到道,道是利人的。好像天上的日月,日月放光明照大地,如果不放光明又何必在天上做日月呢!所以日月的目的是放光明照大地,放光明便利益萬物,這是日月之道。譬如在家人孝順父母,這是報本之道,我們是從父母而生的,一定報根本,所以要孝順。出家人是為求道而出家,出世俗之家,不做世俗的事情,一心求道,因此戒經講:「飲食知止足,常樂在空閒,心定樂精進,是名諸佛教。」我們飲食要知道足,知道足是我們的自知之明,如果不知足的人便會有病,過份吃便會有病、過份吃便會吃滯、便會消化不良,飲食知止足,常樂在空閒。飲食知道足,這身體便知道足,但心也要安閒,心不要打妄想,心不要講話,心不要蹦蹦跳,心要靜下來,心不能隨境所轉,不隨過去的境轉、不隨未來的境轉、不隨現在的境轉,這個心便安閒自在。安閒自在然後可以求道,安閒自在可以求道但不稱為道,石頭也安閒自在,但石頭沒有道,心安閒自在便可以求道,求道稱為向上一著,譬如一個人孝順父母是好的,做到了但未曾向上,孝順是誰?是誰孝順?糊里糊塗,這是無明。無明怎能得道呢!無明迷了道,無明不聞道。

所以向上一著,不但孝順父母,還知道孝順是誰,這樣便悟道。譬如持戒,持戒清淨只可以生天,持戒可以求道,是誰持戒呢?這便是向上一著,持戒以上,是誰持戒呢?這要明白,這名為向上,以後我們做什麼都留意向上。譬如種菜,種得好好,當你種菜的時候是誰種菜呢?是誰種呢?是誰淋水?是誰下種子呢?是誰淋肥呢?要明白,這便是向上一著。做什麼都要向上一著,做得好都還要向上,譬如我肯布施,但不知是誰布施,若知道是誰布施便是向上一著。拜佛,一日拜一千拜,但不知道誰拜佛。第一要拜佛,如果不拜佛的人更不會知道是誰拜佛,第二要求知誰拜佛,拜佛以上便明白誰拜佛,這是向上一著。向上一著便是道,未向上以前稱為善,孝順、持戒、布施、種菜,這些都是善,向上一著名之為道,所以要向上一著,要悟道。釋迦牟尼佛出家以後便求到道,求到道之後,從這個道貫通萬法,所以吾道一以貫之,貫通萬法然後說萬法教弟子,教弟子求道,不是教弟子留意萬法,萬法是用來求道的,求道便明白萬法。法法都可以求道,拜佛可以求道、念佛可以求道、布施可以求道、煮飯煮菜也可以求道,這是向上一著。

今天是釋迦牟尼佛出家的誕辰,我囉囉唆唆略略講幾句。



二月十五早堂 
(15-3-1995)

戒,恐怕會忘記,所以半個月要誦一次,又恐怕有犯,所以半月要懺悔一次。今日除了誦戒以外,也是釋迦牟尼佛的誕辰。

釋迦牟尼佛有四個誕辰,出生娑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的誕辰,十二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悟道成佛的誕辰,二月初八是出家的誕辰,今天二月十五是涅槃的誕辰。釋迦牟尼佛何以涅槃呢?釋迦牟尼佛到這世界來是有責任的,來度眾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有緣的眾生度完了,未曾有緣的眾生也作了得度的因緣,留待後來度,所以釋迦牟尼佛的責任已了,便入涅槃。涅槃是安樂窩,不生不滅稱為涅槃,小乘是這樣講,大乘來說,諸法實相稱為涅槃,所謂:「摩訶般若照,解脫甚深法。法身寂滅體,三一理圓常。欲識功齊處,此名常寂光。」有一個國土名為常寂光淨土,常者不生不滅,寂者寂滅不動,光者時常放光明,常寂光淨土是如來的秘密藏,也稱為大般涅槃,大般涅槃即是常寂光淨土。釋迦牟尼佛雖然離開這世界,並不是沒有了,釋迦牟尼佛住在常寂光淨土。《法華經》說:『我常在靈鷲山』,釋迦牟尼佛常在靈鷲山即是常在常寂光淨土。世尊臨涅槃的時候還度人,臨涅槃的時候世尊說:「你們八萬人天,未曾悟道者,你看我這紫磨金色身,瞻仰令足,若謂吾涅槃,非佛弟子;若謂吾不入涅槃,亦非佛弟子。」八萬人天觀如來金色身便悟道,所以最後涅槃之時度無量的眾生悟道。古人有一首詩形容當時的境界:「白雲影裡仙人現,手把紅羅扇遮面,急須著眼看仙人,莫看仙人手中扇。」古人形容了觀釋迦牟尼佛紫磨金色之身,不說世尊入涅槃,亦不說世尊不入涅槃,便悟道了。所以我們做人是有箇結束的,好像做戲一樣,有開始有收場,不過這場戲好與不好是另一個問題,人人都想做得好,自己想做好,所以做戲的人都提心吊膽,這場戲做得好,第二場戲未必做得好;第二場戲做得好,第三場戲未必做得好;第三場做得好,第四場又如何呢?一切法因種種的因緣和合而成,或許心情不好、或許身體有病、或許身體不夠康健,這場戲便做得不好了。

所以做戲的人常常都要小心,我們做人亦復如是,做什麼都要小心。好像一個碗用了十年二十年都是這個碗,我們時常都小心,小心駛得萬年船,如果一不小心這個碗便打爛了,所以時時刻刻做事都提心吊膽,小心謹慎。

這次我到志蓮淨苑講六祖壇經,我的心都提心吊膽,我以前也講過,但忘記了,沒有留底,都不知道以前怎樣講,現在重新講,便要小心。所以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大意,要小心謹慎,全副精神來做,盡自己的心力來做。若做得好是人事,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們一定要盡自己的力量來做,還要小心謹慎。各人修行亦復如是,小心謹慎,好好的修,千萬不要大意,一失足成千古恨。



二月十六早
(16-3-1995)

地藏法會不只誦一部《地藏經》,要誦三部,為何誦三部呢?起初我們的地藏法會,每個月誦三部的,後來我們誦《金剛經》,覺得長了些,便減為每個月誦一部,那麼十二月便誦三部,將十二月那三部用來補償。我們崇拜地藏王菩薩,跟地藏王菩薩發願,地藏王菩薩度空了地獄,我們不要說度空地獄,度空餓鬼都好、度空畜生都好、度空人類都好、度空惡人都好、度空壞人都好,都是跟地藏王菩薩學,跟地藏王菩薩發願,度一切眾生。度眾生有何功德呢?度一個眾生,一個成佛;度兩個眾生,兩個成佛;若度三個眾生,便有三個佛。眾生一度便是佛,若不度還是做眾生,所謂度眾生便是度眾生成佛。

今天我們吃的麵是自己打的,有人發心打,打的麵是生的,若不是人手打的麵,是用機器來壓的,麵便死了,所以人手打的麵比機器壓的麵較好食。我們以前在法林,每年都打十個七、二十個七,晚上食麵,買兩包麵粉回來便成了,用那些麵粉來搓麵,搓麵後切麵,煮起來特別好食,人工的麵勝過機器的麵。現在講機器發達,其實機器發達不及人工好。機器簡單快捷又賺錢,人工比較麻煩,但人工打麵比機器打麵好食,你們今天食過便知道,今天的麵一食下去便知道是人工打的,不是機器打的。

朝山,有些人貪快,坐飛機,最好坐直昇機!?一下子便到五台山頂,那五個台都給你朝過。朝山不要貪快,三步一拜,要走路朝山。現在不是了,坐火車、坐汽車、坐飛機來朝山,功德歸誰呢?歸了火車飛機,不是歸你,不是你朝山,是飛機朝山、是火車朝山、是汽車朝山,火車的功德還大,火車載你去朝山,坐一百個人便載一百個人朝山,它便有一百個人的功德。所以,古人學道的確是苦行的,苦行便是道,多數都悟道。現在的人貪著數、貪懶惰、貪快捷,所以現在的人悟道者少,也是一個道理。所以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親力親為,要用心來做,用力來做,「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沒有留言 :